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雲端考現學] 峨嵋街立體停車場



峨嵋街立體停車場,是西門町重要的地標之一,所處位置並不在靠近中華路的 (表)西門町,而是深入的 (裏)西門町。峨嵋街另一個重要地標,就是停車場對面的性病防治所。
更新好一陣子的「台北地理資訊e點通」系統,過去有個可以查建物使用執照的小功能「建築管理」,在更新後顯得不太好用,一直處於失效狀態。昨天下午在東豐街朋友的電腦上,發現了另一個功能提升的新系統「台北市網際網路執照存根影像查詢系統」,界面更為簡潔,提取出來的建照影像檔也由過去的黑白影像,升級為彩色影像。
(更新:e 樓網 也能查公寓大廈或一部分公有建築)
(更新:台中市也有台中市建築執照存根查詢系統」)

實際查找一下停車場所在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峨眉街83號」,在系統中很快的就看出停車場建築的基本資料。摘錄如下:

起造人:台北市警察局 局長 酈俊厚
使用分區:商業區
構造種類:鋼筋混凝土
建築地點:峨嵋街83號
地號:壽段1小段、築地段1小段
設計人:程天中    事務所名稱:林同棪顧問
監造人:顧篤浤    事務所名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承造人:李鴻文    營造廠名稱:中國力霸股份有限公司
建造執照字號:63建(城中)(武)字第008號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推薦序] 見證這個「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作者/洪致文,出版社/前衛出版社,ISBN/9578018053 預購特賣網頁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1.他們時時保持驚人的田野毅力;2.他們往往有著過人的文史收藏;3.他們每每懷抱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宮殿。」—謝明達


[推薦序]

見證這個「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

曾幾何時,文化份子,要跟「恐怖」這個形容詞連結在一起?  當首都市長說出「文化恐怖份子」一詞,來指涉對於文化資產保護不遺餘力的公民團體時,身為關心城市保存一員的我輩,除了輕微的怒意,更多是脫力的荒謬感吧!雖然市長旋即收回該言論並道歉,但這個詞彙已經漫佈在雲端。這不禁引發我們思考,到底這個城市,是誰比較「恐怖」? 是心心念念保存城市文化的公民,還是著了新自由主義魔咒的技術官僚?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
屏除這個詞彙的負面經驗,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文化份子,其實是一件蠻「恐怖」的事。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
1.他們時時保持驚人的田野毅力;
2.他們往往有著過人的文史收藏;
3.他們每每懷抱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宮殿。

本書作者洪致文教授就屬於這種「恐怖級」的文化份子。不僅僅是他的著作豐碩,而是他的足跡,早已朝著前輩人類學家伊能嘉矩為目標,每回踏查當日必錄,務使所行千里錄成萬言。本書便是他千里萬言的再一輯。教授固然不以人類學家為職,但他興趣之廣,堪稱「機類學家」,舉凡鐵道、飛機、巴士、船舶,無一不是他的研究興趣。近年來在工業遺產備受重視的趨勢下,教授的「機類」專長,更是在一片文史出身的專家中鶴立秀異;尤其在台北機廠的文資保存運動,每每見到教授身影。當田野、收藏、記憶冶成一爐,配上教授的手中妙筆,專著冊冊年年,成果幾乎等身。有比這個更「恐怖」的嗎?


文化份子見證「恐怖」
身為文化份子,最恐怖的經驗莫過於經歷城市地景的「好好看」跟「好好拆」。前任市長為了舉辦花博,創造了許多「好好看」的短期綠地,大開建築容積放送巧門,名為「都市更新」卻變成建商印鈔機。時間一到,短期綠地變成水泥叢林,高樓拔地而起,「好好看」成了南柯一夢,都市綠島難成、藍天易蔽。現任市長則是力求表現,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獲致結果,嗡嗡嗡外科式的拆除工程,解決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與北門高架橋等盲腸沉痾,幹道交通與周邊地景豁然開朗,成果頗受好評。然而,卻在南港瓶蓋工廠、舊市議會、三井倉庫、新北投車站等案,使出開腸破肚、切割摘除、甚至器官錯置式的城市手術,恐怕是比前任「好好拆」更為嚴重的文資慘案。


文化份子不甘「恐怖」
「歷史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當我們的城市正在歡慶建城130周年的時刻,記憶這個城市歷史的載體文化資產,卻一點一滴的「被遺忘」。這種集體「被失憶」的症狀,是「恐怖」之最,是無論如何都要與之鬥爭的場域,唯「記憶」是我們的武器。相對於終將歸塵腐朽的肉體,城市如石頭般彷彿承載著綿長不朽,城市的身世只有透過文化資產的盡力保存而獲得傳頌。作者固然不是小說《歷史學家》中的元祖吸血鬼卓九勒,無法賦予讀者穿越時空的永生。但透過這本書與城市歷來的時空場景搭接連理,恐怕才是此書邀請我們共遊的在世宏願。或許在讀過本書之後,我們也開始咀嚼起自身的周遭日常,那麼,超越時空的體悟可以在這個城市傳說下去。我們終將戰勝遺忘的「恐怖」,成為文化份子。


-------------------------------------------------------------------------------------------
[以下摘自洪致文教授的部落格]

本書預計十一月中旬出版,即將展開預購優惠活動,敬請期待~ 
  
中華商場、光華商場、舊台北市議會……追憶已不復見的台北地景。 三井倉庫、南港瓶蓋廠、台北機廠……拯救瀕臨危急的城市古蹟!

三十個城市文化資產的故事,「文化政策」究竟是守護還是毀滅,文化恐怖份子的感慨真言與文資謠言大破解。 



關於本書 
這本書的出版緣起,是來自柯文哲市長上任後,對於文資團體戲謔式嘲諷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紀念,也是對於市府「開發派」以「像我們這樣的城市」為名,那種高傲文青設計城市的一種對抗。書中的這些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在文資保存運動過程中的艱辛歷程與歷史經過。感謝所有一路走來,一起努力過的文資保存朋友們。不管你是否已經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線抗爭,這本書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與我們無能為力搶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及城市歷史。對於顢頇的執政者與文化官員,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是我們在惡劣文資保存環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們看到書中自己當時的那些言論與作為時,能有一絲絲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期許未來的台灣,書中寫到的種種荒謬文資慘案與蠢事不要再發生。

......
ISBN/9578018053 
頁數 / 256
尺寸 / 19X26CM
裝訂 / 平裝
作者  /  洪致文

出版社 / 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6/11/16
  
目次 
序一 歌聲中聽文化,公園裡見傳承╱焦元溥 
序二 是文資鬥士的告白,也是控訴╱吳介祥 
序三 見證這個「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謝明達 
自序 誰才是文化恐怖份子?╱洪致文 

前言 文化恐怖份子的文資保衛戰 
01 台北隨便一個水溝都是瑠公圳?破解瑠公圳霸權的文化論述 
02 清代台北城對向北京,日本時代轉向台灣神社?台北城方位演變考證 
03 閃瞎了的台北建城130年展! 
04 台北街道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台北街道名稱由來 
05 消失無形的中華商場 
06 光華商場的老台北青春記憶 
07 死了也要替你正名!北門高架橋的最後一眼 
08 場所精神!從北門看三井倉庫的保存 
09 急公好義!從考棚到台北舊市議會 
10 圓山的台北民防史蹟快要GG 
11 懷舊新奇的片場奇景:中影文化城與林口霧社街 
12 小戲院的大回憶 
13 轉啊轉啊轉的阿波羅旋轉餐廳 
14 台北青年之我的青年公園 
15 台北好好看,台北好好拆! 
16 老校舍的最後一眼:蓬萊國小老教室的回憶 
17 推倒偉人銅像之換人坐坐看 
18 告別師大樂群堂!臺灣第一座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消失 
19 皮不在了也是古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的保存 
20 空總開發!到處都是六本木? 
21 台北神祕美軍遺跡 
22 柯P跳票!無法全區保存的南港瓶蓋廠 
23 全民守護台北機廠!反對北廠成為美術館與文創園區 
24 被活生生做掉的台北圓環盛世 
25 桃園地景藝術節看不見的重要航空史地景 
26 基隆迎向世界的西二西三碼頭! 
27 不只是寡婦樓的新竹六燃遺跡被偷拆! 
28 終戰七十年的臺北大空襲回憶 
29 眷村的前世今生!防空陣地變身空軍三重一村 
30 防災公園陰影下的嘉禾新村 
後記 北京台北雙城記

---------------------------------------
預購特賣網頁
活動時間:即日起到11月30日止,時間有限,把握機會!
一次購買5本打75折,10本7折,100本65折。
本書預購活動即日起到11月15日止,時間有限,請把握機會!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台灣城市建築影像庫(參考區、持續累積)

今天是個對全台灣都很特別的日子,放上蕭邦的送葬進行曲以資紀念。
管弦樂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B3yyu0UrQ)。





不過,對我比較特別是,一早連續接到來自荷蘭(S.C.)與八芝蘭(L)的兩位朋友,來問我台灣城市史的資料,其實對我而言都是大哉問。畢竟平時雖然在網路上四處查找閒晃,但並沒有積極整理成有系統的稿件。所幸網路上有各方神人。

荷蘭的那位,主要問文字論述;八芝蘭的這邊,我估計主要大概是以圖為重。
所以還是先整理影像的部分好了。下面是一些公開的網站或論壇,包含了台灣過去的城市風貌與建築影像,每個來源有各自的使用規範,請尊重其著作權,並對原提供者的費心整理懷抱感謝:

1.Critical Past 影片庫

http://www.criticalpast.com/stock-footage-video/Taiwan

2.Taipics.com 照片庫 (by 馬克龍、魏明智 )
http://taipics.com/
"Expats put massive collection of vintage Taiwan photos online 
台灣面貌史
編輯:富海科技翻譯公司    富海翻譯社  轉自民視新聞
Two expats have built a website that provid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Taiwan’s past. Marc Plumb and David Reid showcase a collection of at least 4,600 vintage photos on the site, with each picture telling a story of how Taiwan became the vibrant island it is today.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連外國朋友也著迷。兩位多年居住台灣的外籍人士架設網站,收集超過4600張古典相片,為的就是記錄台灣的歷史。其中一位網主馬克龍更表示,關於台灣的紀錄其實不多,讓他非常難過。
Do any of these places seem familiar to you? Take a closer look, and you may recognize some of them. This is Taipei’s Dihua Street and this is Renai Circle, in vintage style.
這些地方看起來很眼熟嗎? 再看一次,你可能就認得出來。這裡是迪化街,而這個是仁愛圓環,不過,這是古典版的台北街景。
Taiwan is full of culture, yet not everyone is aware of how it became the vibrant place it is today. Marc Plumb and David Reid are two local expatriates. They decided to launch a website that tells stories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Taiwan.
台灣的文化豐富,不過卻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它是如何演變成現今這充滿活力的地方。兩位住在台灣的外籍朋友馬克龍 (Marc Plumber) 與魏明智 (David Reid),決定設立網站,用相片訴說台灣的故事。
Marc Plumb
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It’s really hard to find historical books or movies or anything on Taiwan. And I just started to collect them for myself because I like Taiwan history.
[[台灣古典照檔案庫 馬克龍]]
在台灣很難找到歷史書,或是電影等任何有關台灣的歷史紀錄。我自己先開始收集這些相片,因為我很喜歡台灣歷史。
Plumb has a few favorite spots in Taipei. The site where the Shin Kong Life Tower stands is one of them. Over 60 years ago, it was the Railway Hotel.
馬克龍在台北有幾處特別喜歡的地點,包括現今新光摩天大樓的位置。而在60多年前,它其實是台灣鐵道飯店。
Marc Plumb
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It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otels in Taiwan. In 1945, boom, American military air force just bombed it.
[[台灣古典照檔案庫 馬克龍]]
它當時是台灣最重要的飯店之一。在1945年,美國空軍將它給炸毀了。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is another site that provides old world charm in the modern city.
而雖然位於現代化的市中心裡,國立台灣博物館也還保留著它的古色古香。
Marc Plumb
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It’s actually kind of neat the way a lot of old places now have been restored.
[[台灣古典照檔案庫 馬克龍]]
很多老舊的地方都有被保留下來,我認為很棒。
Plumb says he appreciates the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today, but the vintage side of the is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hat makes it such a fun place to be.
馬克龍表示欣賞台灣的現代化,不過他也認為,古典台灣的面貌,也讓台灣變成了個有趣的地方。"
(摘自http://www.fttc.com.tw/hk/News/news_153.html)


3.費德廉教授(Douglas L. Fix)的 19世紀台灣影像網站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博士,現為理德學院(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主要教授東亞史與人類學。費德廉大學時期在台灣留學,曾就讀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對台灣的歷史及地理環境有深刻的理解,自十餘年前即開始系統性地搜集並研究十九世紀末西洋人對台灣的記載,並經營「福爾摩沙:十九世紀的圖像」(academic.read.edu/formosa 此連結失效,以上面為準)網站,目前已達一百多篇,可說是目前研究十九世紀後半葉西洋人對台灣描述最完整且詳盡的人。"
(摘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0901)

4.臺灣歷史圖像網路資源 Internet image resources in Taiwan's history (內含各種圖文資源彙整的協作平台)

5.《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

6.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臉書粉絲專頁

7.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ormosaMuseum/?fref=ts

(持續增加中)

228。Chopin - "Funeral March" (HD) | Free Classical Music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泡泡圖的極致,泡沫圖。

台北這個跨越淡水河、基隆河的東西向廊帶,不管在哪一任政府,都可以畫出美美的泡泡圖。但問題是,堆砌夢想的泡泡,越吹越大,終將泡沫化。可能原因如下:

1.創意經濟為什麼需要"聚落化"? 聚落化後還要擴大成廊帶化。而這個聚落或廊帶跟目前城市中亟需復甦的地帶無關,反而是重複疊加在既有政經重心上,城市的邊緣沒有再生,城市只是一直把各種形式的資本往中心堆砌。

2.創意經濟到底是甚麼碗糕? 政府自從創了"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後,一直講不清楚其內涵。到底是既有成熟產業的重新包裝上市,還是成為一種新創的企業精神? 到底是全球網絡城市的無垠節點,還是天龍國內的城中之城大內之內? 到底要獎助"創意",還是要創造新型態的"土地資產",還是僅只只是在搬弄術語間搬運免稅措辭?

3.網路泡沫化告訴我們,本夢比可以吹噓很大、本益比才是回歸財務真實。創意經濟聚落的泡泡夢圖框出了七彩願景,卻沒有告訴我們土地資本如何成為新創產業的產值? 或者是造就了(文化?)象徵資本的新萬里長城。青年人進不去,老成者闖不出。最終成為地租經濟。

圖片來源:林欽榮臉書
3.jpg (1035×720)

臺北市都市再生策略白皮書(草案)  2014/8/15 圖片來源: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寶慶路一號 聯合大樓



聯合大樓。《今日建築》第三期廣告29頁。
基泰工程司設計、遠東水電工程公司。營造廠(待查)
位在寶慶路一號,戰後美援來台(US Aid to Taiwan)的核心建築,內有ECA、CUSA、JCRR、J.G. White 等單位。隔壁棟就是MAAG。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關於首部曲的一個前傳─《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

終於到了這個時候。

年初在陳志梧紀念論壇上的隨口一提,「好像該開始注意老夏這輩建築史學者、城鄉所教師的訪談紀錄」的時候,其實早就在幾位城鄉所畢業的編者暨訪談群中展開數年,所謂的「五老計畫」。今天有幸看到這套上下兩集、包括王鴻楷、夏鑄九、陳亮全、華昌宜、劉可強五位退休教師的訪談集《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發表,實在佩服。做為我輩所關切的本地建築專業史(包含學術史)研究,這套關於城鄉所的書,可謂後發先至(因為台大城鄉所是國內建築系所較晚成立的),對於專業圈頗具提示性的作用。如果要展開建築專業的史學研究,「建築師群體」、「建築教育」、「建築學術」、「建築與國家」、「建築與社會」等核心議題,恐怕是無法迴避的必經之途。
史學的基礎在史料,沒有詳實的檔案紀錄與穿梭於檔案間的人物之總和,我們終究只是把自己的置於一種史詩的謳歌,而不是歷史寫作。前者雖然不乏真實存在其中,而且充滿令人愉悅或洋溢的振奮之情,但終難論述一個真實的、冷靜的、有意識的、以及有助於面對當下與未來的文本生產。史詩恐怕是一種麻醉性的取暖,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顯然這套新書沒有打算這麼激情(雖然篇章之間仍不乏戲劇性的段落,但這就是人生啊。)
這套書自然也就遵循一種檔案的歷時性,包含對於五位教師的先來後到在編輯上做了如實的安排。所以,當有人提出為何沒有某某某、或者沒有某議題的疑問時,恐怕是太快進到一個歸納的、後設的、徵候閱讀的狀態中。我覺得,姑且先把這套書當做一種檔案紀錄就好。就算中間有歌功頌德、就算中間有隱惡揚善、就算裡面有選擇性失憶(或者如某位講者說的「進廣告」的狀態),也無損編者群想要為未來可能展開的「首部曲」做一點「前傳」的工作。這應該也是書名中那個括弧(一)的意思。《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系列論壇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系列論壇)

27-127-2
(台社研究論壇27《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上、下))

[書訊:以下摘自台社網站]
台社論壇叢書27
作 者:徐進鈺、廖彥豪、凌宗魁編
出 版 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I S B N:978-986-90860-1-1 (全套 : 平裝)
定 價:上冊450元 下冊340元

從一本台大城鄉所教師的訪談紀錄,勾連到對台灣戰後社會與知識狀態的反思。
【書訊】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此書為城鄉所五位創所資深退休老師的學思歷程、在城鄉所時期所參與的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與社會實踐的紀錄與反思,最後並提出對於目前城鄉所的發展定位與當下台灣專業界與社會發展困境的各種質問與反省:本書內容包括王鴻楷老師、夏鑄九老師、華昌宜老師、陳亮全老師及劉可強老師等五位;以及由編訪團隊和主編所分別撰寫的編者序及編者導言,針對本書的出版動力、過程與定位做出說明;此外並邀請了從都計室時期到城鄉所階段,屬於不同世代、目前在不同研究領域與社會位置的七位畢業校友和研究助理(都計室時期),對於本書與城鄉所的歷史發展和定位進行回顧與反思。

【推薦】
台灣相當缺乏有關空間政治、社會發展及知識生產三者間辯證發展與批判性回顧的文獻,這使城市與區域研究呈現一種行動主義、實用主義及規範性的知識狀態,即使採取所謂「批判取向」,也多以西方(包括日本)移植來進步的價值,用來矯正/抗議經驗現實的缺陷,這使可能的深刻反思,就相對於倡議及實踐這些價值的論述而言,顯得蒼白無力。在這當下,城鄉五老的訪談,是以理解城鄉所為首的空間改造計畫的來由及其限制,協助揭開這深層反思的縫隙,從台灣規劃專業的發展歷史來看,這本書紀錄著專業論述與實踐的轉型,是重要的歷史檔案。──徐進鈺
城鄉所與基金會在台灣政經變遷過程扮演的角色,是將空間置於發展問題的核心,並將社會帶入空間專業的論述與實踐。更深層的影響,是將發展的意義從狹隘的經濟成長與形式民主,提昇到對人,及對地方、人文、自然環境的尊重。這實踐方向試圖達到環境倫理與發展價值觀的改變。因涉及深層的倫理與價值,就不只是社會實踐,更是文化實踐。從這樣的角度看,城鄉所與基金會就不只是重要的「社會現象」,更是一個「文化現象」。──邢幼田
我們該自問城鄉所為台灣與規劃專業開闢了那些空間?這些空間又如何繼續啟發著變革或溝通的行動?五位城鄉所奠基者的訪談,如果不只把這些文本當成學界的回憶錄或對行內後輩的提點,而是將他們的人生篇幅攤開在台灣知識工作者的世代卷軸上,甚至戰後東亞現代性的系譜上,就會對台灣戰後規劃思想的流變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許這正是本書的意趣所在。──林正修

【編輯與工作團隊簡介】
徐進鈺
現任台大地理系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博士,1988-1990年就讀台大城鄉所。2006-2012年間先後擔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
廖彥豪
現為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助理。暨南大學公行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碩士班期間曾籌畫與執行多項以「台灣戰後空間規劃史」為主題的訪談、研究與數位典藏計畫。
凌宗魁
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規劃師。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任職台大城鄉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吳靜怡
嘉義大學園藝系學士 ,台大城鄉所碩士, 曾任職中經院輔佐研究員,目前正在城鄉規劃與環境治理的工作領域打滾。
于欣可
20歲前在社區觀察過921災後重建。30歲前,囫圇吞棗讀了些書,空想幾回後,想從空間實踐民主、用民主構築空間。30歲後,希望能確定人生的戰鬥位置,過去所對抗、反省跟關注的,能想更清楚,看更遠,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林懿寒
現為奧維多整合行銷公司平面設計師。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曾就讀台大城鄉所碩士班。

【目次】
編者序/廖彥豪、凌宗魁
編者導言:反思空間政治的話語與實踐/徐進鈺
導  言:空間實踐與理論化:台大城鄉所與城鄉基金會/邢幼田
訪談錄與補述
1 王鴻楷老師訪談
2 夏鑄九老師訪談
3 陳亮全老師訪談
4 華昌宜老師訪談
5 劉可強老師訪談
所友的話

(獲編者贈書一套,特此宣告。)